石家庄家教李镇西:​教育,可否暂停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,让学校休养生息?


频道:最新公告 来源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 点击:351 日期:2023/9/30
“办人民满意的教育”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的理想。毋庸讳言,我们现在离这个理想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。
说起教育,无论校长、教师还是学生父母,都有一肚子的苦水要倒。只有我们的孩子默不作声地忍受着。
不是一直在改革吗?不是一直在创新吗?
为什么越是“改”越是“创”,教育却越来越让人不满意呢?
作为从教四十多年的老教师,我也经常思考这个问题。我的思考往往打上了我个人阅历的色彩。比如,我经常就拿我年轻时代的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作对比。
八十年代,学校也说改革和创新,但那个时候的改革和创新,对普通教师而言,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本身的研究与探索。其实那时候“创新”这个词用得并不普遍,更多的是说“开拓精神”。总的来说,当时的校园比较安静,教师的工作比较单纯。
而现在,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成了始终响彻校园上空的冲锋号。随时都有“上级文件”“领导讲话”不断传达下来,要求“改革”,要求“创新”。于是,学校喧嚣,校长浮躁,教师忙乱,教育却越来越令人不满意。
我突然想,也许当今教育的种种乱象,正是马不停蹄的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所致。越“改革”,教育越背离本质;越“创新”,学校越远离常识。
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,我说不清。好像是进入新世纪后,教育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的号召声在我耳边日渐急促。我说是“号召”,就意味着是“上面的精神”。差不多隔几年,甚至隔几个月,就会有《关于加强……改革的决定》《关于进一步加强……改革的决定》《关于新世纪加强……》《关于新时代加强……》。这些“决定”(或通知)都是以非常庄严的形式下达的,往往还要深入学习并贯彻落实,而且每一次这样的“加强”什么什么“改革”的决定,都会有一些新的提法,新的词汇,而这些提法和词汇立刻会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流行语,比如“基于核心素养”“基于双减背景”等等。如果仔细去找找这些文件,估计会堆成一座山。
我并不否认教育改革与创新。从宏观上说,任何事业的发展都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向前推进,都得与时俱进。40年前,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提出的“三个面向”——教育要面向现代化,面向世界,面向未来,就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方向。
从国家层面讲,“文革”刚刚结束,从“十年浩劫”中醒来的中国人民发现教育已经成了千疮百孔的“重灾区”,连高考制度已经被废止十一年了(1966-1976)。于是,从重启高考开始,新时期的教育开始了改革——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讲,1977年的高考还不能算真正意义上的改革,不过是恢复了传统高考而已,但相对于“文革”的“工农兵大学生”制度而言,当然算是改革了。然后是教育系统的一系列拨乱反正,然后是从1985年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》到2012年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(2010-2020年)》,再到2019年发布的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》……
四十年来,这一系列引领中国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纲领性文献,毫无疑问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,在提高教育质量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,同时也让中国教育总体上满足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。
固然,党和国家的教育意图必须通过一所所学校、一个个校长、一间间教室、一位位老师去落实,但这并不意味着每一个所学校、每一个校长、每一间教室、每一位老师都得一一应对所有的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。而现实是,每一次的上级文件,都成了一次政治运动的总动员——现在确实喜欢什么都上升到“政治站位”,于是,学校“雷厉风行”地“动”了起来——什么“彰显特色”“打造品牌”(有的学校连“打造品牌班级”“品牌学生”的口号都喊出来了)“提升形象”“扩大影响”,以及各种方案、举措、目标、考核、评价……无论校长还是老师都忙于应付文件,忙于紧跟形势,忙于迈上“新台阶”,忙于建立“新功业”……在校长“豪言壮语”的背后是心力交瘁,在老师“雷厉风行”背后是苦不堪言。
可以这样说,目前校长和老师所操心、所落实、所全力以赴做的许多事情,与教育没有多大直接关系。昨天还在“基于核心素养”,今天已经在“基于双减背景”了,明天很可能就要“基于元宇宙”了,追呀追,赶呀赶,学校永远赶不上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的“时髦潮流”。
我刚才已经说了,从国家层面说,教育改革与创新没有错,但真正的改革与创新应该是激发学校的活力和教师的创造力,而不是让学校被动应付,让教师无所适从。更不能以“改革”与“创新”为理由剥夺学校自主发展的权利和教师自由成长的空间。尤其是,中央的改革与创新战略决策,决不能以基层的种种貌似“轰轰烈烈”实则是形式主义的方式来体现。     
我全身心地拥护教育改革与创新,但是——
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,都不能背离教育的本质——人(教师、学生及其家长)的发展与幸福;
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,都不能违背教育常识——教育是人与人的心心相印,而不是人与分(数)的斤斤计较;
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,都不能折腾学校——学校就是安安静静读书的地方,而不是军营,不是工厂,不是商场,也不是政治运动的试验场;
无论怎么改革与创新,都不能违背人性——教育要让教师喜欢教书,让孩子迷恋学习,而不是让教师厌倦职业,让学生仇视书本……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

编辑者:【石家庄家教网】http://www.whdxjjw.c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