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了凡四训》一共四篇,这是第一篇。这一篇跟我们讲,人的命运是有定数的,但是命运是可以改造的,命运不是掌握在别人手中,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。我们每一个人可以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,虽然我们不能改变自己的出生,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造自己的人生,这是“立命之学”的原理。
我们来学第一段:
余童年丧父,老母命弃学举业学医。谓可以养生,可以济人;且习一艺以成名,尔父夙心也。开头这一段虽然很短,意思也很浅,但是要细细讲一下,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。这个“余”就是“我”的自称,在古文当中很少有“我”,一般都称“余”或者“吾”。童年就是少年时期,古代的男子二十岁称“弱冠”,要举行冠礼。年龄稍大不满二十也称童年,就是“成童”,“成童”是十五岁以上。袁了凡先生,他是在十四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。“余童年丧父”,就是我在童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。我们要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了凡先生的父亲,他的父亲叫袁仁,字良贵,号参坡。他们家世代以行医为业,而且敬信三宝,是一个世代信佛的人家。而且他父亲很贤能,在当地很有名,是当地的一代名士,并且学佛,读了很多书,对于天文、地理、历书、兵行、水利、医学都很精通。
他们家藏书有二万余卷,在当时是很多的,被称为“文献世家”,也被当地选为“耆宾”,大概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这种德高望重的老人,负责主持地方的祭祀典礼。了凡先生的父亲袁仁修行功夫是很高的,他临终的时候是预知时至,焚香静坐,而且把所有的亲友叫过来,自己赋诗一首,投笔而逝的。虽然说了凡先生童年丧父,但是他父亲并不是说寿命很短,也是活了六十七岁,在那个年代也不算低寿了。因为古代人的寿命都不是很高。他父亲还著有一部书叫《一螺集》,可见是一个读书人。了凡先生的父亲对于教育儿子,也很有心得,他曾经讲过一句话,他说“士之品有三:志于道德者为上,志于功名者次之,志于富贵者为下。”就是说,士人大概分为三类,最上等的人是追求道德;其次是追求功名,有功名可以光宗耀祖;最下等的是追求富贵,想要得到钱财地位。他父亲一共生了八个子女,五个儿子,三个女儿。长子是袁衷,次子叫袁襄,他们是第一个妻子王氏所生。王氏去世以后又娶了继室李氏,李氏生了袁裳、袁黄和袁衮,袁黄就是袁了凡,还有三个女儿。这是给大家简单介绍了凡先生的父亲。介绍完了凡先生的父亲,我想还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了凡先生的祖上。因为一个家族出现一个大人物往往不是偶然的,一定是祖上有德。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要积德?就是要让这个家族能够未来发展得越来越好,祖德厚重,这个家族就会出人才。我们先介绍了凡先生的高祖,他的高祖叫作袁顺,字杞山,世居陶庄,家里土地很多,有四十多顷,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家境算非常好的。袁顺豪侠好义,非常重视气节,而且勇于为善,非常讲求道义。因为明朝初年朱棣篡夺皇位,袁顺参与“黄子澄之变”(黄子澄,生于1350年,1402年去世,江西分宜县人,名湜,字子澄,以字行。明初官员,官至翰林学士。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,历任编修、修撰、太常寺卿等职,伴读东宫。明惠帝即位后,兼翰林学士之职,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。结果引发燕王朱棣发动“靖难之役”。建文四年(1402年),朱棣夺得帝位后,将黄子澄逮捕并处死,株连九族,女眷世代充官妓),最后导致他们全家受到通缉,在外地流亡很多年,被迫放弃科举考试。
他们家因为有这样一个历史背景,好几代之后都是没有资格参加科考的,一直到袁了凡这一代,才有资格参加科考。这是他的高祖袁顺,我们简单介绍一下。我们再介绍了凡先生的曾祖父袁颢,他的曾祖父是当地的一代名医,德高望重,字菊泉。在明宣德五年,也就是1430年,嘉善刚刚设立为县,大家对于县治的地址产生分歧,也就是对于县城立在哪里,大家有不同的意见。当时家乡的父老,大家都一致委托了凡先生的高祖袁顺出面来协调大家的意见,他的高祖袁顺就命他的曾祖菊泉公出面,最后说服了大理寺卿胡槩,改变知府齐政原定在西塘的方案,可见他们家在当地是很有影响力的。再介绍他的祖父袁祥。了凡先生的祖父袁祥,字文瑞,号怡杏。在明朝景泰四年,也就是公元1453年,上门到魏塘镇的苏家为婿,就是做了上门女婿。过去的人,有那种很小的时候就结为夫妻的,但还是小孩,到成年以后就跟苏家的女儿完婚,生了一个女儿。后来,又娶了一个平湖巨室朱氏的女儿。朱氏家很有钱,给了他们很多的资财。袁了凡先生的祖父袁祥又特别会料理家业,促使袁家就发展得很快。当时他们在魏塘镇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袁家庄园,所以在当地可以说是一个大户人家。了凡先生能够成为明清非常著名的一位居士大德,这也不是偶然的,都是他祖上积了很厚的阴德。印光大师讲:“凡发科发甲,皆其祖、父有大阴德”,那些人能够考中科举,能够成就功名,成就一番事业,往往是他的祖辈父辈积了大阴德的缘故。“若无阴德,以人力而发,必有大祸在后,不如不发之为愈也。”如果你祖上没有积阴德,你通过人力而发家,这样一定会有大祸在后面。这种现象,我们现在也能看得到,这样的结果还不如不发达为好。“历观古今来大圣大贤之生,皆其祖、父积德所致,大富大贵亦然”。我们仔细观察一下,凡是大圣大贤,他们出生,往往他们的祖父都积了很厚的德行。我们看孔老夫子就是如此,凡是大富大贵的人也是如此的,都是他们的祖辈父辈积了厚德,所以我们学了之后,不管怎么样,我们要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,也要努力积德。
------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, 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。